訪客留言
choushenan@gmail.com

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

節奏與戲劇性:談「破碎的擁抱」電影配樂

【聯合報╱謝世嫻】 2010.03.28

年初上映的院線片「破碎的擁抱」,是金獎配樂大師Alberto Iglesias的最新力作,也是歷年來令老搭檔─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最滿意的配樂。

全片敘述一對郎才女貌的戀人,被命運捉弄的愛情三角戀:新銳導演哈利,因新片邂逅初入影壇的女演員莉娜,她也是金融家兼製片艾尼斯的情婦。導演愛上欲勇敢掙脫、卻又受困權勢的美艷莉娜,莉娜則熱烈回應了給予她獨立自由的才華洋溢導演。兩人翻雲覆雨,卻逃不過命運及金融家的操弄復仇,終致悲劇,留下悲喜參半的破碎回憶。

Iglesias近年以「悄悄告訴她」、「追風箏的孩子」等優美配樂備受注目,在美國影界雖非頭號人物,在歐洲卻地位崇高,乃是西班牙國寶級作曲家。熟悉阿莫多瓦的影迷,也不會對Iglesias在「破碎的擁抱」的優質表現陌生。他是位觀察入微、懂人心理的配樂家,用兩個元素成功建立個人配樂的戲劇性風格:「節奏」與「齊一」。

試想:在聆聽一串無數次反覆的節奏後,你的反應是期待、好奇、還是焦慮緊張,或轉而更關注於電影故事?這些全是節奏戲劇(rhythmic drama)的效應。「節奏」在西班牙音樂中,是最不可缺失的一環,哪怕沒有旋律,只要有一精心設計的節奏動機,便足以完整呈現音樂靈魂。電影故事亦如此:唯有持續不斷的節奏方可前進,進而製造龐大戲劇性。

音樂上的節奏可以兩種方向探討。一是基礎性用法:Iglesias以富節奏感的持續弦樂為底,及一條漫長優美的提琴主旋律來引導觀眾對電影的期待。以「破碎的擁抱」片尾曲為例,音樂由節奏性的弦樂顫音(tremolo)響起,隨著電吉他、豎琴、弦樂、薩克斯風加入後,隨之鳴起低音弦樂大提琴,以六音一組的舞曲動機,搖身變為簡潔有力的定性節奏,複合大、中與小提琴主旋律的三重交織,瞬間成為波濤洶湧的管樂之作。這類反覆的節奏動機,成了配樂最主要的電力馬達。

節奏更宏觀的用法,是整首音樂的快慢。在片尾曲中段時,男高音Miquel Poveda悲鳴的歌喉替音樂緩歇氣氛,隨之而起的,是原先的管弦樂伴奏,這一拉一張之間,悲劇不激烈,僅淡淡地再度提醒電影中鑄成的往事。

Iglesias的另一特徵是「齊奏」,如旋律中數十把琴的緩慢合一。在「破碎的擁抱」中,愛情曲一反往常地完全採用片頭曲之旋律,以緩慢的齊奏呈現旋律的優美漫長,而非重新創作。是配樂家懶惰、無新巧思嗎?不,單一主題及齊奏可以加強人對配樂的辨識度,影響整部電影的合一。

Iglesias的配樂風格─尤其抖音─還令人想起希區考克的緊張情節。在片中如莉娜與導演一夜暗通款曲後由台階而下時,音樂以不協調的詭異抖音絃樂響起,彷彿透露觀眾即將發生的不快:莉娜發現一路跟拍、紀錄她秘密的金融家兒子,大發雷霆。

電影配樂最難的不在於編寫旋律,而是了解片中的起落點,讓音樂能浮出襯托,又不搶故事鋒頭。Iglesias除了創作配樂,也設計「既有配樂」(existing music),用流行情歌、經典老歌等來反映主角的時代背景或氛圍。如片中男女主角於海邊獨處時,耳邊浮起Cat Powers 唱的Werewolf。這慵懶的爵士藍調,替這段受詛咒的戀情留了短暫的甜蜜時光,也留下深刻的音樂印記。

(本文作者為音樂家兼MUZIK月刊主筆)



【2010/03/27 聯合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