訪客留言
choushenan@gmail.com

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

【曲解】布拉姆斯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作品56a
歐頭/文/
布拉姆斯曾在一封給克拉拉‧舒曼的信中寫到,「我對這首曲子(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)的偏愛,遠勝過其他任何作品。」這首作品56的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完成於1873年的夏天,有管絃樂與雙鋼琴兩種樂譜版本,古意盎然的主題旋律在首演之後廣受歡迎,成為音樂會中最常被演出的布拉姆斯作品。
所謂的「變奏曲」,簡單來說就是以某一特定主題(Theme)為藍本,透過各種不同的創作技法加以變化發展而成樂曲。而布拉姆斯在變奏曲的發展上,由於致力鑽研因而佔有極重要的地位,他在1856年一封給友人的信中提到,「我經常思考變奏曲形式,對我而言它似乎應該更純粹一些。舊時代的作曲家們常嚴守著主旋律當作真正主題。貝多芬的變奏在旋律、和聲、節奏上都非常完美。但大多數現代作曲家,變奏時都太拘泥侷限於旋律上,如果不能自由地處理主題,就不是變奏而僅僅是重複。」
在1854-1873年間,布拉姆斯寫了六組變奏曲,其中他尤其喜歡引用特定音樂家的某段音樂,來當作變奏曲的主題素材。這種方法雖然不是他首創,但卻是由他來發揚光大,像他就創作過:作品9的《舒曼主題變奏曲》、作品24的《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》、作品35的《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》,之後又寫了這首作品作品56的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,在樂曲的結構形式上,比起先前幾首變奏曲,有著更為明顯恢弘的創作企圖。
不過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的主題並不是海頓原創,而是源自一首古老的《聖安東尼聖詠詩》(Chorale of St. Antoni),真正創作人已不可考。之所以被慣稱為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,是因為海頓某首《木管嬉遊曲》的第二樂章也拿此當作主題旋律。
事實上,在布拉姆斯創作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的1873年的前三年,他的一個音樂傳記朋友卡爾‧費迪南‧波爾(Carl Ferdinand Pohl),就拿給他了6卷來源不明、從曾出版過的諧謔曲總譜手抄本。當時,波爾認為那是海頓的作品,而布拉姆斯並不介意原曲的真正作者是誰,主要看上了那首《聖安東尼聖詠詩》的第二樂章主題。
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這部作品,是兩個獨立樂譜版本的「雙胞胎」,其一是題獻給克拉拉‧舒曼的雙鋼琴版,編號作品56b,其二則是音樂會上常聽到的管弦樂版,編號作品56a。
謹慎的布拉姆斯早在1873年的7月就先完成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的雙鋼琴版,並在同年8月在波昂的一朋友私人聚會中,與演出此曲克拉拉‧舒曼連袂試演,測試樂壇對他這首嘔心瀝血之作的反應,而管弦樂的版則是在隔年才問世出版。不過正式公開演出卻是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管弦樂版在前,1873年11月2日布拉姆斯親自指揮維也納愛樂,於維也納首演,而雙鋼琴版的公開首演則遲至1874年2月10日。
後人多認為布拉姆斯寫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的目的,實際是為《第一號交響曲》的問世做熱身準備。果然1875年,布拉姆斯離開音樂之友社後,在海德堡附近寫下他那闕被喻為貝多芬傳人的《第一號交響曲》。
在《海頓主題變奏曲》總譜編制中,包括:短笛、兩支長笛、兩支雙簧管,兩支單簧管、兩支低音管,一支倍低音管、四支法國號、兩支小號、定音鼓、三角鐵、以及包括第一、二小提琴、中提琴、大提琴、低音大提琴的弦樂群。全曲包括降B大調的主題、結尾、以及八段變奏在內,為一首共有十個樂段結構的作品。
一.聖安東尼聖詠主題—行板
由木管樂器優美且典雅地展開,由兩個五小節的樂句組成的聖安東尼聖詠主題,古意盎然是布拉姆斯深愛它的原因。在他的巧手下,以木管群為主導,搭配上法國號以及大提琴、低音大提琴的撥弦,呈現往日宮廷風。
二.第一變奏—稍微精神抖擻一點
節奏輕快,由弦樂組成接主題,但主題被紛來的上行與下行樂句巧妙地裝飾包圍,其中三連音彷彿靜夜中的潺潺流水。
三.第二變奏—有生氣一些
第二段變奏轉為入情緒較陰暗的小調,但節奏速度卻加快,因此散發出些許悲壯激烈情緒,加上大量的切分音,聽來頗有舞蹈的味道。
四.第三變奏—速度加快
抒情性格的第三段變奏有點憂鬱,音樂色彩也變得黯淡,但事實上卻大調。變奏主題全部由8分音符構成,由弦樂群掌握著主要動機,長笛和短笛則不時以16分音符的輕快調子來豐富層次。
五.第四變奏—流暢的行板
第四段變奏節奏變成了3/8拍,流暢抒情、不疾不徐的旋律,聽起來似曾相識且帶點些微如泣如訴的感傷。
六.第五變奏—活生的
第五段變奏是過門作用的短小的詼諧曲,重新把作品啟動,原始主題已不明顯,呈現的是新的元素,不過從樂句中彷彿可以聽見貝多芬《第三、七號交響曲》的影子。
七.第六變奏—活生的
節奏轉回2/4拍,延續上一段變奏的詼諧、舞蹈色彩,主題以弦樂撥奏清晰地再現,法國號和小號把整體管絃色彩裝點得更華麗。
八.第七變奏—斯文優雅地
節奏轉為溫柔優美的6/8拍西西里舞曲,帶著一點田園詩篇的慵懶味道,是整首作品最令人驚喜的巧思安排,音樂銜接上最後一段變奏的弦樂開頭。
九.第八變奏—不太急的急板
轉回小調,充滿迴旋感的主題旋律,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維繫下,流暢帶點急促地進行著,木管群則反覆過渡地搭配著,醞釀著進入終曲的氣氛。
十.終曲—行板
速度回到行板的終曲,絢爛而莊嚴是整首作品最精華的一段。承接先前蓄積的充足能量,由弱起漸強地勢放出來。低音管堅守著帕薩喀里亞舞曲的頑固低音,提前預告了他《第四號交響曲》的第四樂章。
弦樂群低沉而有力地齊奏起頭,隨後所有樂器慢慢加入合奏,布拉姆斯大展身手為每項樂器寫下屬於自己的變奏,甚至揭櫫了將在浪漫時期叱剎風雲的對位手法,透過海頓主題緩步攻堅。最後三角鐵的牽引之下,各樂器聲部層層堆疊成宛若洶湧波濤的高潮,最後結束在最強音上。
(2007/10/24綜合維他命音樂電子報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